close

您是否覺得所說的想法有道理?? 


當自己親人家人面臨最後階段的苦楚時,


我們的不忍是否造成親人更大的痛苦與傷害呢??   值得深思~~


Martin Lin


------------------------


今年二月,台大醫院一名男子,靠著葉克膜,在無心臟的狀況下,捱過十六天。事發不久,有天我和一位心臟外科醫師聊到此事,他微笑,告訴我這則新聞一出來,又有民眾要問:「誰是 葉 醫師?」

葉克膜,音譯自ECMO,全名為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它有個拗口的中文直譯「體外膜氧合」,是一種體外維生系統,原理類似開心手術的人工心肺機。它讓許多心肺衰竭的病人,有了暫時的生命維持。

1952
年,關於ECMO,還是極限挑戰。有句話是這樣說的:「1952年,醫師對於先天性心臟畸形的孩童,所能做的僅是禱告祈求復原。」(A physician at the bedside of a child dying of an intracardiac malformation as recently as 1952 could only pray for recovery.)但1953年,Gibbon醫師發展出心肺機,成功完成首例開心手術。1955年,KirklinGibbon的心肺機改良,並用於不同病症的開心手術。此後,歷經多位醫師努力,七年代初期,終於有了ECMO的成功使用案例。

一般大眾很少會注意這段歷史,也很少會知道GibbonKirklin醫師,但藉著傳媒,許多人認識了葉克膜。

葉克膜終究不是醫師,卻告訴我們一個心跳停止仍可存活的年代,一個生死重新定義的年代,以及一個媒體宰制名醫的年代。

瀕死患者仍用葉克膜,拖垮健保


《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正草案(簡稱二代健保法)本周三讀,醫界疾呼:「正視無效醫療這個健保大漏洞」,六、七成加護病房末期病患死亡當天還在抽血、照X光;已簽署放棄心肺復甦術急救的患者甚至洗腎、用葉克膜維生。這些都是可減少的「無效醫療」資源支出,而轉用於拯救更多需住加護病房患者。


 


  一向敢言的台大創傷醫學部主任柯文哲說,太多人占用加護病房昂貴的醫療資源,健保局2004年統計發現,當年每人全年醫療支出平均一萬八一八八元,但當年一名住院重症病患死亡前六個月平均花費達廿五萬四二五九元,等於半年花掉一般人十四年的醫療費。


 


  柯文哲表示,國外愈來愈重視「無效醫療(Futile)」問題,拉丁文原意是「用篩子撈水」,徒勞無功。最近監委黃煌雄找他訪談,他特別點明,「無效醫療」正是現行健保大漏洞。例如葉克膜體外維生系統,一年給付耗材就上億元,還不包括藥物、醫師等人事成本。


  近年大力推動不施行心肺復甦術(DNR,do not resuscitate)的台大神經外科醫師黃勝堅表示,台灣一年有三、四萬人在加護病房往生,一個自然病程五天會死亡的病人,可以「加工」延長到四十五天,甚至更久。為了維持病人心跳,要動用各種醫療器材、針劑和點滴,經常短短幾天就腫得變形,連家屬都認不得。


  黃勝堅說,六、七成在加護病房的末期病人,死亡當天還在抽血、照X光,四成在使用第三線抗生素,三成洗腎,8%使用葉克膜。但這些例行常規醫療對臨終病患一點意義都沒有!


  根據美國研究,臨終病人不使用呼吸器等維生設備,加護病房每床每天可減少一萬美金的醫療支出。黃勝堅無奈的說,即使瀕死病人已多重器官衰竭,仍有家屬不肯放棄,甚至動輒揚言要告,醫生只好「做給家屬看」,耗掉龐大資源。


  他估計,如果難以回天的病人家屬願意縮短 一兩 天加護病房住院,可讓需要住進加護病房的六、七千人多了救命機會。台灣重症死亡率比國外低,醫界曾為此沾沾自喜,其實這是醫師的「英雄主義」,拚命運用各種高科技搶救重症。雖成功救回很多生命,但也留下不少植物人,當家庭陷入困境,家屬往往抱怨:「早知道會這樣拖磨,就不該硬救下來受苦!」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馬汀林 的頭像
    馬汀林

    馬汀林 驛動山水 papago

    馬汀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