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三峽總令人腦海中浮現出清水祖師廟的印象,


要不就是牛角麵包,要不就是藍染工藝與各種的手藝品…..


在兼程北上的行程中特意安排轉入小繞,


寒流來襲的天氣催得天空早早便蓋上層層厚重的棉被,


手插口袋內,畏縮著身子,在陣陣的寒風中前進著…..


午後的三峽街道上,寒風迎面,細雨紛飛….


一片蕭瑟的街景, 遊客稀稀落落,


踱過三峽溪上橋,著名的三峽拱橋座於右遠處側,


古樸而優雅的身影倒映河面,頗發人思古之情..


相機取景的時候陣陣的呼氣白煙飄過鏡頭前方…. ~!


容或是天冷再加上時間稍晚吧,也許是即將過年...


感覺一路上就是遊客不多~!


行至橋的後段, 清水祖師廟巍峨華麗的矗立眼前,


廟宇的整體造型與各部位的精緻雕刻與裝修令人讚嘆不已,


幾乎任一個局部的建築與造型都為細膩”下了最佳的著解~!!


嘗佇足廟前、廟簷下良久...,


很少看到密度如此之高, 工法如此細膩的廟宇….


讚嘆之餘不由得對設計者與承製者致以最高的敬意,


就是有人為這片土地默默地付出著, 我們才能有所欣賞與傳承~!


這就是台灣精神,


台灣精神是腳踏實地的堆砌出來的不是用說的, 更不會是用喊的~


Martin Lin ~ 待續



首次的三峽行~新鮮!! 但卻是很冷的天氣!



唉~! 孩子長大了就是這樣....  不喜上鏡頭!



轉入往清水祖師廟與老街的路上,路旁的金牛角號稱是老店,後來才知道裡頭全是老店!



進入(長福)橋之前的石獅子雖然雄偉卻失之靈性,線條過於陽剛,好像是機械雕刻品



觀光景點相關位置導覽圖(所在處~長福橋)



步行長福橋上,橋墩上有著成列的小石獅子,只是表情都一樣的....



天氣好的時候橋上應是熙來攘往的吧~~  很冷....



自橋上望向上游.. 河流真是生命發源的母親,每次看到這景色都有種特殊的感覺



遠處的古蹟 ~三峽拱橋 靜靜地倒映在三峽溪中....



走到橋的盡頭,極盡精緻能事的清水祖師廟呈現眼前 ~ 久仰盛名了!



廟宇屋頂工法細膩得令人感動.....



偏殿的屋簷與正殿相同緊規模略小...





每處小角落都是一個故事傳說的縮影 ~ 寫實而優美!



其實大可以帶一付望遠鏡來好好欣賞一番的




即便是屋簷邊緣地帶亦是很講究!



廟宇屋頂一隅,裝飾陳設得熱繞繽紛,令人目不暇給...



三國演義的故事在此也看得到.....



造型兼具威猛與美感的龍塑像





地上的溝蓋記載著清水祖師廟的源由與變動



自祖師廟前進老街要穿過一小段小市集,多小吃攤販



出小市集步道,進入老街前的廣場



三角湧(三峽)老街位於警局的轉角處



三峽老街是所見規劃最為完整的觀光老街,至此才感到人潮的流動...




難得全家出遊,不知明年還會有這種機會....??



雖然許多門面已經過整修但基本架構仍保留完好..



走入騎樓內,人潮聚集著...



木器店內滿是撲鼻的檜木香...



位於老街入口騎樓下的百年古井造型古樸! 旁邊的手搖抽水機貼著(我壞了)...



即便在老街裡還是有捷安特店喔 ~~~



太多老店了...  我們挑這家嘗鮮一下!  嗯~真香! 奶油味濃郁,但~~ 肥!!



走到盡頭原欲往李梅樹紀念館參訪,因時間已近閉館時間而做罷!



為了品嘗一枝20元的(鄭記)豬血糕願意大排長龍的遊客大有人在..




古老的建築訴說著此地過往數十年的發展記錄...




悠遊老街很有 fu 特別是在人少的日子裡....   懶懶的漫步著..



平日忙於張羅點餐與杯盤事務的人員主動上街攬客...




宣傳地方特色的水溝蓋



回程再過三峽長福橋,心中不覺感到年歲日增與家人應更加互動才是...



美麗的山城載過多少人生事,雖各人內容不同,但大家都要走這麼一遭的..!!



歪小兔送我一對大眼睛並要求我先預習登頂武嶺時的慶祝手勢....  囧!!


補述說明:


【三峽祖師廟】


;由於 李 先生要求嚴祖師廟廟創建於清乾隆34年(西元1769年),1833年因大


地震而毀塌重建,到1895年又遭日軍燒毀,後來再度重建;光復後,由名畫 家


李梅樹 先生主持改建。該廟是民間藝術的總匯,也是臺灣匠師智慧與藝術的結


謹,他雖去世,至今仍在施工,該廟是全省廟宇施工最長、手藝最精細的,


被譽為「東方藝術的殿堂」。


【李梅樹 紀念館】


展示三峽鎮的台灣前輩畫 家李梅樹 教授遺留畫作文物及創辦三峽祖師廟重建工


程的相關設計圖及水墨畫手稿等物件。


【三峽拱橋】


起造於日據昭和七年(1932) 十月七日 ,翌年(1933) 六月二十八日 竣工,為


當時對外交通之孔道。站在拱橋上,可以看出三峽的自然環境特色。橋下是三


峽最重要的溪流之三峽溪;往上游方向看,前方鳶山聳立;右邊建築物密集處


極為本鎮之街市中心。


三峽拱橋為日人設計,橋樑種類為鐵筋混凝土二鐵拱下路式公道橋,全長93.3


公尺 。



【清乾隆年間,三峽聚落成形,商業活動繁盛


明末清初,渡海來臺開墾的移民,坐著船沿淡水河,逐漸往上游大漢溪畔的三


峽地區開墾,形成村落。人們為了取水及灌溉方便,大都住於水邊,所以三峽


最早開發的地區是橫溪、三峽溪、大漢溪附近,後來因所住侷限才漸往山地發


展。


三峽因山區範圍龐大,先民耕種之餘,上山伐木、採藤、燒炭,且三峽近山產


大菁(可製作染料),又有清澈的三峽溪水,故由淡水河運進布匹,造就了染


布業之發展,早年三峽老街的商店就以染布業為最多。後來有外國人發現三峽


地區的山地很適合種茶,又有天然資源樟樹,於是人們開始種茶及製作樟腦,


染布、茶、樟腦為三峽過去最大的物產。


清乾隆年間,安溪移民入墾者漸增,於是有「溪聚落」形成,三峽的第一條街


「三角湧街」(即現今民權老街)也在此時初具雛型。


晚清的三角湧以熬樟腦、製茶及染布為主要產業,並以三角湧街為集散中心,


利用河道縱橫的夙富水利,將貨品運送至全台各地,甚至外銷他國,在極盛時


期往來船隻達六十艘之多,市街景象繁榮。



三峽老街官網: http://www.sanchiaoyung.com.tw/


(網站裡有按建築物位置的詳細介紹)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汀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