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這篇文章之後有什麼感覺?


感覺他們真的太不幸了? 還是該祝福他們? 


抑或自我慶幸? 


還是有點無奈…..!?


上班的人都知道要保住飯碗,


就要不斷創造可被利用的價值 (掙得薪水),


甚或無法被取代的能力與功能 (保有尊嚴)!


 


其實,


台灣少子化所帶來的危機,


直接衝擊的是某些與人口()消費直接關聯的產業而已,


,


更更重要的是,


如果在少子化之後人口的素質與修養不升反降,


那才是真災難!!



Martin Lin


 



【附記~有感而發】


在越來越講求高效率與自動化產業環境中,


工作機會相對地減少,


而競爭態勢卻益趨嚴峻,


在人浮於事的環境下,


連提供工作機會者的心態亦隨之質變,


你不想幹??  


等待工作的人還是如過江之鯽哩!


這種想法不只資方, 連勞方都不得不承認…..…..


 


尤其,


近日高科技產業吵得甚囂塵上的『促產升級條例』修訂案,


『要改就從台灣出走』的聲明 ~


不就赤裸裸的呈現既得利益者的心態,


嘗想,


當年政府以全國經濟與稅賦為後盾全力支持的高科技產業,


歷經幾波經營困境中,


終在政府的強力救濟的扶持下逐漸站起茁壯,


而今全民稅負依舊,


而該產業面臨恢復正常課稅的政策時卻負隅頑抗,


所強調者不外是,


--對外競爭力的喪失,


--對創匯的貢獻,


--對就業機會的提供等等


 


孰不知,


所謂的創匯與提供就業機會的能力,


其實不就是全民的貢獻所造就,


 


科技新貴是近年讓人心動與嚮往的新名辭,


但卻也是一種稅制與資源分配不公的縮影,


已經享有優渥條件多年的朋友們,


不要動不動就說要出走……


找出折衷的做法一起在台灣紮根奮鬥吧!!


這樣才是愛台灣的!!



-----------------------



本文: 消失中的台灣人 人口危機你該如何因應?


前言
台灣創下全球最低的出生率,成為全世界少子化最嚴重的國家,當多數人還認


為這只是一場不須著急的慢性病時,人口風暴卻早已襲擊各個相關產業,影響


消費力、國力,甚至你我的未來。少子化的台灣,正面臨一場世紀大海嘯,


你,警覺到了嗎?

這是一起真實的案例,場景是北部的一家婦產科診所。在熱鬧的大街上,這家


五層樓高的醫院,卻有著說不出的寂涼,老舊的招牌忽明忽暗、字跡斑駁,讓


人難以辨認診所的名稱。事實上,這家婦產科早已名存實亡,室內的手術燈不


點,手術袍丟在一邊,很難想像,這位 高姓 醫師開門營業,只是為了保有醫師


開業證明,更令人訝異的是, 高 醫師早已改行當「驗屍員」了。

今年六十歲的 高 醫師,在十幾二十年前,是北部頗負盛名的婦產科名醫,極盛


時期,診所一個月幫七、八十名產婦接生。但隨著國人越生越少,診所生意一


落千丈,一九九五年, 高 醫師偶然發現領有醫生執照從業人員,其實有資格擔


任驗屍員,替意外或病死家中的往生者開立死亡證明,以利家屬辦理後事。因


緣際會下,他開始利用閒暇之際兼職當驗屍員,沒想到隨著婦產科門診人數驟


降, 高 醫師越來越有閒從事副業,幾年下來,副業變主業, 高 醫師從一位迎接


新生兒的婦產科醫師,變成看驗屍體的驗屍員。

警訊1 新生兒驟減,婦產科醫師變驗屍員
從「迎接新生」到「目送往生」,對 高 醫師來說是何其大的轉變,現在無論多


晚多遠,只要case一到,就得隨call隨到,忍著屍臭味工作。目前他的診所一天


看不到三個病人,但卻曾有一個月開立三百多張死亡證明的紀錄,若以每張收


費兩千五百元計算,月收入竟可高達七、八十萬元。雖然許多親友都對堂堂一


位醫師淪為驗屍員無法接受,但 高 醫師卻不以為然地說:「時勢所逼,有什麼


辦法?更何況當婦產科醫生,全天待命,開一個診所,得請九位護士,一個月


固定開銷三、四十萬元,像我這樣,收入比接生好多了!」

但真正令人憂心的是,少子化引來的「人口風暴」, 高 醫師的故事並非特例,


在台灣不同領域,卻上演著類似的劇情。

警訊2 少子化衝擊校園,教授變成行李員
對於今年三十六歲,曾經是大學講 師的洪 老師來說,近半年來,可說是畢生最


難熬的寒冬,畢竟到現在已經好幾個月了,他仍然無法接受自己已經「失業


了!」因此,他選擇封閉自己,也謝絕親友的詢問與關心,空洞的眼神掩飾不


了無奈的心情:「萬萬沒想到,我居然也會有這麼一天!」

回想過去在大學任教期間,因為少子化,學校面臨招生不足的問題,而使得教


職員成天處於失業的恐懼中,甚至為了巴結學生,他還曾經親自在開學之際到


車站幫新生扛行李……,老師為了保住飯碗,幫學生扛行李,在一般人眼中,


真是匪夷所思!這些記憶,讓人不堪回首,他不曉得失業對自己而言,到底是


一種解脫還是懲罰。幾年下來,那股作育英才的熱忱全被磨光了, 洪 老師想起


○○五年時,數百位流浪教師上街頭抗議,他還冷眼旁觀,認為少子化只對


基層的 國小 老師有影響,萬萬沒想到,這股浪潮來得這麼快,曾幾何時自己也


變成「流浪教授」了!

六年 洪 老師回國那年,正逢國內入學新生減少,而各大學卻廣開系所的尷尬


年代。在當時,還發生「十八分錄取大學」事件,從這一年起,許多大專院校


就展開縮編政策,這讓從小一路平順,第一次求職的他,遭逢了人生一大挫


折。他發現,有許多和自己一樣頂著「博士新貴」身分的競爭者,奮力地想擠


進「大學的窄門」。就拿南部的某管理學院來說,要聘請十一位專任教師,應


徵者卻近百人,最後「雀屏中選」的新科老師,三分之二是喝過洋墨水的名校


博士。 洪 老師拿著文憑一路從北應徵到南,最後勉強進入台南一家技術學院任


教。
但任教第一年, 洪 老師就面臨幾堂課因選課人數不足而開不成的窘境,但為了


護住飯碗,他只好效法其他資深老師,和校方打商量,寧可犧牲鐘點費,硬著


頭皮開課,這時他才驚覺,自己離「百萬元年薪」似乎越來越遠了!且在第二


個學期中時,校方就「優退」了十幾位學生缺額較多的科系教師,許多安穩任


教十多年的中年教授,就這麼無預警地失業了,「校園中還曾傳出有老師因無


法接受事實,失心瘋似地在課堂吼叫!」

第二年,重頭戲來了,由於教職員遇缺不補,校方開始要求菜鳥老師兼行政


職,同時也鼓勵教師接國科會或企業專案,以替學校廣闢財源。更扯的是,在


大學指考時,學校堂而皇之地要求老師們仿效補習班招生,到各高中「入班宣


傳」,甚至在開學之際,校方高層下了一道命令:「少子化招生更不易,學生


個個是寶,要設法留住他們的心才行!」要求老師們領著大二的學生分組到學


校附近的台鐵、高鐵以及統聯車站,幫新生拎行李。

洪 老師實在不懂,記得自己念大學時,教授不都是高高在上嗎?怎麼自己狼狽


到變成「行李員」?但更慘的在後面,隔年八月,大學聯考放榜, 洪 老師的學


校招生嚴重不足,校方竟然在兩周後,宣布裁撤幾個系所,要求數十位老師走


,他就是其中之一。

雖然好面子的 洪 老 師與高 醫師一樣,不肯承認自己是「失落的族群」,但認識


他們的人,每每一聽到如此際遇,都深感震撼。按理說,他們學歷好、工作努


力,應可以工作生活無虞,卻因為少子化,來不及應變,生涯拉出警報。這絕


非杞人憂天,一場「人口風暴」,正悄悄地逼近...
原文來源: 《今周刊》688期更多精采文章


今周刊 ( HTML 圖文版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汀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