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
簡便的清粥小菜之後便乘船前往七美島,
全程航程(馬公~七美)耗時約50分,
船駛出外海後, 陣陣的洶湧的波濤催吐了一些遊客,
所幸我留在船艙外頭觀景攝影, 免去不少困擾!!
淡淡的鹹味海風中,
一坨坨烏雲恣意的漫天撒野著,
內心總揪著氣象預報的天候狀況….
陣陣白浪的忽上忽下間,
一堆堆暗礁, 一座座的離島,
迅速在船的兩側晃動間接近與離去,
一趟長程的航行這才體會到不同於香港的離島風情,
整體環境而言, 菊島真是個尚待琢磨上妝的璞玉,
就看有關單位如何做合宜的規劃…..!!
(莫要像有古城卻以嶄新的粉刷外牆呈現, 一些古老
眷村的屋宇換上全然不同的新瓦….. )
烈陽下船隻緩緩駛近七美,
船隻靠港前,
偌大的迎賓標語“愛在七美”早早現身岸邊,
下了船傳之後巴士的迅速銜接,
讓熱炙熱的身子迅速冷了下來,
但囿於澎湖各島面積狹小, 小景點多而距離甚短,
因此不斷的上下車與冷熱交替便成了需要適應的課題,
這也難怪有些團員在頻頻上下之間,
選擇留在車上吹冷氣了….
前一夜上演璀璨煙火秀的大橋…..
船隻在浪起浪落之間顛簸前進著…
一座座島嶼的近身經過讓人體會了不同於陸地生活的經驗
【七美島~環島】
七美島位在澎湖群島最南邊,古稱大嶼,曾是大陸移民的中繼站。
傳說明初時倭寇曾入侵七美,當時有七位女子在井邊洗衣,擔心
受辱,乃相偕投井自盡;因這份哀怨的故事,大嶼于1949年更名
為七美島。
全島海岸線長14.4公里,面積6.98平方公里,是澎湖第五大島,也
是離澎湖本島最遠的離島。
好一個 “愛在七美” 的歡迎標語 !
【南滬港】
南滬港是搭船觀光客抵達的首站,也是南海重要的漁業中心。
【七美人塚】
玄武岩築成的服務中心,古樸雅致,內設有志節廳,供奉七位貞
女的牌位。
【南滬燈塔】
南滬燈塔臨海崖而建,建於1939年是澎湖群島最南端的燈塔,規
模雖小,卻是七美南方海域作業漁船最明顯的指標。
【望夫石】
南滬燈塔下方海岸,有一方玄武岸伸出海面,狀如一位平躺的
孕婦側面;傳說昔日有位婦人每天總會在此等候捕魚的丈夫回
航,後來丈夫遇難,婦人卻依舊每日苦盼,終至身死;多年之
後,海邊的岩石竟被衝擊成人形,地方人士有感於大海無情,
故取名“望夫石”。
這像隻鱷魚吧~!?
【大獅風景區】
這裡的海崖為連續玄武岩海岸,經過長時間海蝕作用,形成多
處海蝕溝與海蝕洞。循著城垛步道前行,可抵眺望平臺,右前
方一處凸出的海崖,形似石獅蹲伏,“大獅”之名由此而來;整
只獅子由一條條木炭般的玄武岩構成,呈現出粗獷的美感。
【頂隙月世界】
頂隙是由黃褐色砂岩、泥岩和泥灰岩等組成的沉積岩地區,廣
闊的地表鬆軟且透水性不佳,在長年風蝕與雨水沖刷之後,導
致部分地區寸草不生,形成月球表層般的荒漠地形,被稱為澎
湖的“月世界”。月世界旁有座圓塔造型的“龍鳳塔”石敢當,頂
端置有五彩金龍,為七美島東北角頗為醒目的地標。
【雙心石滬】
頂隙港旁有座造型十分優美的“雙心石滬”,為七美島的著名標
【望安島~環島】
因綠蠵龜而名噪一時的望安,是澎湖的第四大島,也是著名的
文石產地之一,島上地形起伏,四周草原遼闊,牛群優遊其間。
西側有崢嶸的玄武岩山崖及天然海灣,素有「蜜月島」之稱。
望安鄉全鄉共九個村,分布在六座島嶼之上,其中面積最大的
就屬望安島,島上就涵蓋了四個村,其餘五座有人住的島嶼各
別只有一個村。
【天台山】
岡丘草原帶為望安島之最高峰,是澎湖著名的文石產地,山四周草
原平坦,為一天然牧場,牛群怡然其間,西側海濱為天然海灣。
【中社村】
古時稱作花宅,據說是因為整個聚落坐落在當地蓮花山花心所在,
後來在光復後改稱為中社村,中社村古厝建築型態為三合院建築,
是相當特殊的古聚落建築文化特色。
【附註】
望安舊名「八罩」,位於馬公市南方,介於澎湖本島與七美之間,
而「望安」兩字可能由當地人所謂「網垵」語音訛化而來,由於望
安島擁有沙灘與泥質混合為海床的港灣,早期當地民眾除了沿海漁
業和潮間帶漁作外,另盛行「牽罟」(地曳網)圍捕魚類,所以稱為
「網垵」,後來逐漸訛音改為「望安」。
另一說法則指明末永曆15年(西元1661年)鄭成功大軍,從金門渡海
來台時,在海上遠遠看見八罩島後,頓覺心安踏實,而將八罩島改
為望安島,不論傳說如何,這兩個典故充份將望安群島居民的常民
文化與戰略地位顯現出來。
【虎井島~環島】
虎井嶼是澎湖群島的第七大島,島上有壯觀的玄武岩柱狀節理。
全島分為東西二山,村落就位在東、西山之間。東山目前是軍事
管制區;西山則在國軍精實撤防後,由澎管處闢為公園遊憩區,
留有二次大戰時,日軍所構築的戰壕遺跡。以此地近年訛傳成
「山本五十六南進指揮所」,實即只有「海軍一小隊」駐守由中
尉隊長指揮而已。
虎井嶼,舊稱「船篷嶼」或是「枱嶼」,歐洲人又將其稱為
「Table島」。後因有個小孩不幸意外摔落此島的某個大井之中而
身亡,居民們謂此井宛若一隻兇惡的老虎,因而將此島嶼命名為
「虎井」。
【桶盤島~船上繞經】
桶盤嶼全島均由玄武岩節理分明的石柱羅列環繞而成,柱狀節理
之盛為澎湖之最,素有澎湖的「黃石公園」美譽。本島柱狀節理
與板狀裂理都十分發達,原先都呈現六角或五角形,由於受到劇
烈的風化和侵蝕作用,岩柱的稜角已呈現圓形狀,顏色也因氧化
而變淺,部分玄武岩柱頂端都已經風化成球狀。
桶盤西南海岸海蝕平台有玄武岩熔漿湧出所形成的同心圓小火口
,中央穹起的岩塊,有如一個蓮花台,稱為「蓮花座」,隨潮水
的漲退循環顯沒,是澎湖極特殊的地形景
歷經了一整天的駭浪上下, 馬公於西陽時分再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