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L2A3077.jpg

位於美國亞利桑納州北方的羚羊峽谷Antelope Canyon,是世界上著名的狹縫型峽谷之一,也是知名的攝影景點。雖然在該地谷內類似的地形與地貌頗多(註),例:『鮑威爾湖Lake Powell』的羚羊峽谷河道與『水洞峽谷Waterholes Canyon』都是相同的紅色異狀砂岩與水流激沖地形,但幾近閉鎖的窄縫內的峽谷地形只有羚羊峽谷莫屬,也就因為其主體空間遊走於高地的蝕刻裂縫間,讓顏色鮮豔的黃橘紅岩體在陽光的投射下呈現出風情萬種….

【附註1】『slot canyon』係由水流沖刷出來的彎曲的岩壁和石頭的條紋而著名,該地形在美國大西部很常見,其間最著名的就屬佩吉(Page)市的印地安保留區羚羊谷(Antelope Canyon)。一般言,Slot Canyon多以不同樣式與顏色呈現著,有婉約美麗的條紋變化,有勇氣考驗的狹窄通道,有手腳並用上攀與下探….。

對於 Slot Canyon 探索又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所附連結:

猶他,亞利桑那州附近的Slot Canyon懶人包

https://www.backpackers.com.tw/forum/showthread.php?t=1808154

此番造訪羚羊峽谷,我們下榻於佩吉市的Holiday Inn Express,由此前往羚羊峽谷、馬蹄灣與鮑威爾湖都很近,除了此行造訪前述的景點之外,尚有許多值得一訪的地方,例:水洞峽谷Waterholes Canyon,鮑威爾湖的羚羊峽谷水道遊船…等!

而羚羊峽谷又分為「上羚羊Upper Antelope」峽谷與「下羚羊Lower Antelope」峽谷兩處(相距約7公里遠),一般旅行團幾乎全數安排參訪上羚羊峽谷,蓋因其步徑曲折平緩易行,團客進出無安全顧慮且時間易於掌控!

羚羊谷位置圖A.jpg

1L2A2705.JPG

上方附圖中紅色框框的火力發電廠

羚羊峽谷位於「納瓦荷族」的保護區內,政府特別授權予「納瓦荷族Navajo」自主經營,以照顧原住民的就業與經濟條件,也因此多數的峽谷導覽員都是「納瓦荷」族人所擔任。

DSC_3182.jpg

DSC_3174.jpg

自佩吉Page市旅遊Tour公司搭乘開放式的14人座的四輪驅動車前往上羚羊峽谷,車速飛快,路況顛簸,所有人皆須繫上安全帶

1L2A2906A.jpg

沿途就是一路適合響尾蛇的的亞利桑那

1L2A2917A.jpg

轟轟然的驅車間偶有亮眼的景色,但荒漠沙塵滾滾擾人不已

1L2A2918A.jpg

路旁經過好像紅龜包的地形

1L2A2922A.jpg

還有類似棋盤山的地形

1L2A2927.jpg

離開98號公路接上往上羚羊峽谷的支線

1L2A2929.jpg

佇於上羚羊峽谷岔入口處的標牌

1L2A2930A.jpg

往峽谷路上綠色植物越來越少

1L2A2932.jpg

漫天飛揚的塵土讓相機灰頭土臉,四處躲藏

自峽谷入口分梯依序進入峽洞以至出口處,再依序入洞原路折返,在洞內的參訪時間約需時40~50分。參訪是日因到訪者眾,故在洞口排序稍後入洞,俟梯隊依序入洞後,當地原住民就若干特色景點做簡單說明後,便為每位遠道造訪的遊客逐一拍照,然後又是一陣移動、解說與拍照,在前面梯隊與後方梯隊移動間….

DSC_3006.jpg

終於到了,天氣不錯,太棒了!

DSC_3021.jpg

入口旁的山壁是峽谷岩脈的延伸

1L2A2937.jpg

DSC_3008.JPG

遠觀峽谷入口處,就是一處無奇的高地隙縫

在來去峽洞間,舉目所見盡是驚嘆之作,或怪石疊嶂,或光影對峙,或造型想像,煞是有趣….

只可惜隊伍移動甚快,再加上部分通道狹隘僅容單人通過,過程有些急促,這才了解,為何經營管理單位不允許遊客攜帶腳架、自拍棒與背包入峽洞。對於旅遊團遊客而言,面對如此讚嘆不已的景致泰半只能專心賞景,倘若想駐足拍出滿意的專業照片,肯定會被聲聲催促而遺憾作罷!

1L2A2942.jpg

甫走進峽谷入口處便立刻被特異的岩石形狀與色澤所吸引

1L2A3126.jpg

DSC_3030A.jpg

放眼四處,就是處處不按牌理的驚奇,不同角度觀賞各得其趣

DSC_3039A.jpg

一條條深刻的痕跡都是多年的柔與剛共舞所留下的印記

1L2A3116AAA.jpg

放眼角落促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至於如何形成此造型則是無解的習題

1L2A2963.jpg

導覽員在地上隨腳揚起一陣塵土讓我們了解在峽谷內的光影之妙

1L2A2969.jpg

1L2A2973.jpg

步履移動間目光總被這些自然的歲月傑作所吸引著

DSC_3055A.jpg

甚至有些峽谷的水道是縱深切割而下,將岩壁沖刷成對稱的圓柱狀,像足軋人的機器一般

1L2A2986AA.jpg

也有左彎右拐的地形,形成錯落疊嶂狀者

1L2A2987A.jpg

1L2A2990.jpg

更有直向正面的衝擊,造成類似一坨被擠爛的紙板樣貌

1L2A2995A.jpg

水流溫馴的迴旋間,讓岩石間有了華爾滋的韻味

1L2A3013A.jpg

隨著水流同行的漂流木因為缺乏彈性與型變能力,一趟旅程只能在半途嘎然而止,也算得悟人生道理

1L2A3020.jpg

1L2A3033A.jpg

一處處的轉折是力的表現,也是妥協的結果

1L2A3051A.jpg

峽谷通道納的寬闊處可容2-3人錯身,狹窄處則僅容1人

1L2A3053A.jpg

在峽谷內迎向陽光拍攝不易,但沒有陽光卻是萬萬不能

1L2A3064.jpg

或岩石形體,或婉約流蘇,或含羞嫣紅,一趟羚羊峽谷行引人童趣大發

1L2A3066A.jpg

1L2A3077.jpg

嘗試按各個岩塊縫隙連接成流體線條,想像著河水錯身奔流的狀況

1L2A3079A.jpg

這可是要經過千萬年的擺盪流水才形成的,我有幸在作品完成後得賞此景

1L2A3081A.jpg

當自己湊近岩縫進觀其形只有 "讚嘆" 二字了!

1L2A3085A.jpg

粉嫩與黝黑的對話在光線下

1L2A3088AA.jpg

其他梯隊的導覽員擺一小陀沙子在岩石上令其流下,只能湊近速拍...

1L2A3097AA.jpg

幾乎每處透光的地方都會令人不覺引頸,順著光源岩壁線條與紋路益發明顯!

1L2A3101a.jpg

1L2A3102A.jpg

澎湃的激流衝擊下也有動物神獸的造型出現,至於像什麼,只能各憑宗教背景與淵源想像

1L2A3110AA.jpg

也許現代水閘門的發想是來自這種地形??

DSC_3040.jpg

這像走入巨獸迎接的古文明聖殿??

DSC_3043A.jpg

經由峽谷間隙望向穹蒼,我心隨之旋轉飛揚

DSC_3046A.jpg

是別有洞天? 抑或洞外蜃樓?

DSC_3060A.jpg

相信我,只要站著昂首觀看就會不想走了,真的好美!!

DSC_3064A.jpg

DSC_3067a.jpg

不管是形體或是顏色都是太犯規的漂亮!

DSC_3095A.jpg

導覽員般我們拍照,感謝!

DSC_3118A.jpg

有些地方實在太暗,又不准使用閃光燈,沒轍!

DSC_3138A.jpg

密度低的砂岩,可用金屬輕易刮出刻痕,但水流應該沒那麼容易才是吧!?

DSC_3144.jpg

聲聲催促的鼻部間,終於走出峽谷末端出口處! 待會要原路回去

呵呵....  原來上羚羊峽谷就是一塊隆起的高地,中間有著侵蝕的裂縫峽谷,這讓我回想起前來的路上有著平頂式的隆起高地,也許就是羚羊峽谷地形吧?(如下圖)

1L2A2917A.jpg

DSC_3158~2AAa.jpg

DSC_3171A.jpg

回程時忽暼岩縫間透來光線,順手一拍!

1L2A3129.jpg

匆匆的羚羊峽谷行雖然行程些許窘迫,但卻滿滿感動,也許這是可能再來一次的潛在動力?

DSC_3175.jpg

車回98國道上,回下榻旅店去吧!

DSC_3189.jpg

(對攝影有需求的朋友可以另購專業攝影團票(Photo Pass),將可被允許攜帶腳架與享有較長造訪的時間(2小時),甚至專業導遊還會給予拍攝建議取景方為與拍攝方式。囿於上羚羊峽谷造訪者多,且梯隊密度甚高時難容長時間靜態拍攝,故專業攝影團常會帶往團客較少的下羚羊峽谷(下羚羊峽谷空間相對狹窄,且部分度段需要上下陡階梯)。

在亦步亦趨的梯隊移動間,我滿心驚喜地望著四處,並嘗試留下所見的美景與心情,這一幅幅以往在電腦桌面上看到的畫面….

1L2A3146A.jpg

從下榻處附近可以眺望遠方的鮑威爾湖與格蘭水壩

DSC_3183.jpg

DSC_3192.jpg

DSC_3197.jpg

餐飲園區內停放著體驗機槍射擊的廣告

DSC_3194.jpg

較高緯度地區近的八點多才是日落時分

與您分享!!

Martin Lin

【附註2】:欲前往羚羊峽谷參訪的遊客可以參加一般的旅遊團Tour,並在排定出發時間提早一小時至洽辦處報到,然後搭乘經營單位(Antelope Canyon Tour)的四驅車前往峽谷洞口,當然也可自行開車前往納瓦荷國家公園Navajo National Parks收費亭(需事先網路預約Tour的日期與時間,否則極有可能因為當天入園額滿而不得其門而入。

【附註3】

自駕前往羚羊峽谷 佩吉Page市:

自拉斯維加斯Las Vegas 路程約435km 抑或

自鹽湖城 Salt Lake City 路程約620km

前往羚羊峽谷可安排順道一遊附近的『布萊斯國家公園』、『錫安國家公園』與『大峽谷國家公園』!

antelope  tour aa.jpg

arrow
arrow

    馬汀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