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惠娟、陳堂麒】


2000626日,美國總統柯林頓與英國首相布萊爾共同宣布:由英、美、德、日等國組成的國際定序聯盟與民間企業賽雷拉公司,分別完成人類基因體上30億鹼基序列的草圖。


這項孕育10年、斥資10億美元的人類基因體計畫,到日前(2010626日)剛好滿10歲了。


10年前,柯林頓聲稱,解讀人類基因體的工作,「讓我們得知上帝創造生命的語言」;賽雷拉的凡特(Craig Venter)預測:「不出10年,每位在美國醫院出生的小孩,都將擁有自己完整的基因體內容,出院時,父母就可帶著一張存有這份獨一無二的生理資料DVD光碟回家」。


人類第一次在分子生物學基礎上


全面認識自我


國際定序團隊的柯林斯(Francis Colins)則表示:「在10年內,我們將能預測自己最有可能罹患什麼疾病,然後,根據個人的風險評估,採取必要的預防措施。」


這些名人對未來做出大膽的預測,不過,近來,應該都會覺得有點糗,凡特與柯林頓也未能倖免,不過,他們的預測還不算太離譜。如今「個人全基因體定序」已屬可行,只是花費還不是一般人所能負擔(近來已遽降至2萬美元)。


簡易的疾病基因檢測套件也能買到(有的甚至不到美金500元),可提供個人是否攜帶某些疾病基因的相關資訊。


這耗資30億美元的龐大計畫在1985年,由美國科學家率先提出,1990年,正式啟動,目標是為30億個鹼基對構成的人類基因體精確測序,最終則是希望弄清楚每種基因製造的蛋白質及其作用。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分子生物學的基礎上全面地認識自我。


隨著人類基因體計畫的開展,人們對基因與疾病的關係認識將更加深入,有機會通過對基因缺陷的檢測分析,判斷各種疾病的發生風險,並由此衍生出一種新的健康服務商機-基因檢測。


美國檢測服務市場 日漸蓬勃


透過原有的基因特徵,就可以判斷未來健康的走向。位於美國西雅圖的Genelex公司,每天都會收到數十個郵包。研究人員把它們整齊排列在實驗室內,從裡面取出血樣和標籤,認真地讀取這些帶有生命痕跡的去氧核糖核酸(DNA)樣本。


短短幾天之內,寄件人就可以獲得有關當前及今後幾十年內健康狀況的預測。根據DNA樣本分析結果,判斷人體內是否存在某種營養不良現象。舉例來說,假如「管理」脂肪的基因出現問題,那麼患心臟病的機率則將高於正常人群。


「負責」排毒的基因如果有缺陷,那麼上了年齡後,患癌症的可能性就會大大增加。與維生素D代謝有關的基因,將直接對骨質產生影響。


Genelex公司根據評估結果,向顧客建議如何改進飲食結構、改變生活方式,或採取最適合自己的藥物治療措施,從而降低未來罹病的機率。檢測費用依照DNA檢測項目的多寡決定,起價約為400美元。


Genelex透過這項專案,預測人體未來5年、10年,甚至20年內的健康情況。還有些項目可以預測是否有罹患糖尿病、肝病、血栓或癡呆症傾向,甚至還能推測你是否會酗酒或賭博。


個性化食譜商機 應運而生


美國華盛頓大學旗下的基因檢測服務,係根據DNA的變化,已經發現人類有1100多種疾病,比5年前增加1倍之多。基因檢測在美國社會刮起一陣DNA飲食風,洛杉磯和紐約的診所,紛紛打出「個性化食譜」的招牌為號召,強調根據客戶基因特徵制定相關的飲食套餐。


科學家在2000年繪製出人類基因序列圖譜後,基因檢測嚴成為第一項實用性的成果。人體擁有2~2.5萬對基因,每一對個體分別來自父親與母親。Genelex的營養基因檢測只關注其中的19對基因,其中,多數涉及人體吸收維生素的過程。  


Genelex公司在2002年,第一次推出價格為395美元的基因檢測,當時多數客戶都是有錢人,如今公司客戶群由三類人組成,包括:慢性病患者、運動員以及希望提高健康水準的普通人。


基因檢測並非「救命稻草」


不過,基因檢測並非「救命稻草」,而是為消費者的健康上一道保險,它提供給顧客的不是一種確定性,而是給他們更多資訊,讓他們對自己的選擇進行調整。


然而,有科學家擔心,將營養基因檢測用於商業用途,未免為時過早。其理由是,不可否認一些檢測具有可靠的科學依據,但還有一些檢測未能獲得驗證。


他們認為,基因與環境、生活方式等因素之間的相互作用力微乎其微,消費者又過於苛求檢測結果的字面意思。如果僅根據檢測結果調整生活方式,患者的病情很可能因為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治療而惡化。


在司法層面,與人體基因相關的隱私法尚未健全,因此,存在一些接受檢測的消費者,有遭歧視的可能性。基因檢測公司能夠在多大範圍內,獲取消費者的基因隱私,目前仍沒有相關規定予以規範。


此外,由於透過調查家族病史和相關試驗,也能預測個體在未來一段時間的健康狀況,因此,基因檢測的結果是否更準確,也成為正反方辯論的話題。


有近2000種疾病可被預測風險?


傳統的醫療和體檢,主要針對人體已經出現的臨床病變進行檢查、診斷和治療,而此時,疾病往往已經對機體造成巨大,甚至無法逆轉的傷害。


例如,高居我國腫瘤死亡率首位的肺癌,初次診斷為肺癌的患者有80%已到晚期,5年存活率僅有15%,而早期診斷可以把患者的5年存活率提高到70~80%。


對於社會整體而言,透過大規模的基因檢測,篩選各種嚴重疾病的高風險人群,給予有效的預防或醫學干預,可以降低各種嚴重疾病的罹病率,促進醫療資源的合理分配。


基因檢測一經運用,很快顯示其強大的生命力。目前,全球已有近2000種疾病可以透過基因檢測預測罹病的風險,在基因檢測規劃下的個人化用藥,有了很大的進展,以基因檢測為先導的一種新醫學形態正在形成。


根據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統計,截止到20097月,全球提供基因檢測的機構有1764家(絕大部分在美國),其中,1165家為體檢中心、醫院、專業公司及機構,599家為大學、研究機構實驗室。


目前,可以用基因檢測進行檢測的疾病約有1767種,其中,1492種檢測應用於臨床,275種僅用於研究。


美國、日本都開始風行檢測DIY


美國早在1996年,就開始出現基因檢測服務。2004年,接受檢測的人次增加至400萬人,占人口比例1.57%,至2007年,已有700多萬人次。目前,基因檢測已逐步向臨床診斷標準靠近,並獲得保險公司的大力支持。


在美國明尼蘇達州的連鎖超市LUNDS,率先販賣1種前衛商品-基因檢測用的採集棒。


這種簡易的採集棒買回家後,民眾可以用來輕輕刮下口腔內膜細胞,寄回檢驗單位,就可以在幾星期後,收到基因檢測結果的報告。


檢測內容五花八門,還可事先選擇看你是要做肥胖基因檢測?心血管疾病基因檢測?還是糖尿病基因檢測?至於檢體的採集,只要是含有細胞的體液都可,舉凡:精液、血液、髮根毛囊細胞、口腔黏膜,但汗液、口水則不行。


目前,這種基因檢測在日本也很流行。這樣的檢測並非在區別「我是否具有某種疾病的基因」,而是在預知「我將來可能會發生某些疾病的風險」。


是否發病?


不能靠檢測一個基因型就決定


這些疾病是屬於多基因疾病,若有幾種被研究人員找到,就可拿出來做檢查,看身上是否帶有該種基因。但帶有該種基因並不表示一定會得到這種疾病,因為可能還有其他基因型未被找到,而且,將來會不會發病,也不是單靠檢測一個基因型就能決定。


DHC日前出了三套基因檢測組合,分別可以檢測:肥胖、代謝症候群及骨骼,簡單的方式就可以知道自己的基因狀況,非常方便。


組合內容:使用方式說明書、生活習慣check list、回答用紙、基因檢查同意書、採取棒、ID號碼貼紙(貼在採取棒上)、回郵信封、宅配單(貨到付款)。


除了前二項之外,其餘均要寄回DHC23週後,該公司就會將結果寄還給你。而採取方式就是用採取棒在二頰內側,用力刮10次左右(就是像CSI採取嫌犯DNA一樣)。售價分別為:4,7004,7005,250日幣。


基因檢測更貼近生活


從醫療保健衍生出個人化飲食菜單到從郵購、超市,隨手可及的檢驗科技已經一步步滲入你我生活之中。


但從檢驗科技的歷史看來,其實檢驗科技的演進是漫長的過程,相較於其他科技,由於涉及基因、個人隱私化程度高,在醫療法規的開放程度也較為緩慢,必須顧及全民的最大利益。


以目前來說,檢測科技是你、我在醫療環節中不可缺少的一環,包括:從入院檢查生理訊號開始或平時的預防保健、產前篩檢、驗孕棒、糖尿病針劑等,均少不了檢測科技。


但是,這也意味著個人化的生理機密要取得不是件難事,檢測科技發展的同時,必須得遵行商業道德及個人隱私,當然,還要配合法規的適度開放,檢測產業才有可能在未來10年繼續成長茁壯、發光發熱。


【完整內容請見《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10月號】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1020&f_ART_ID=27794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汀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