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傳媒 /  2011/10/04


圖說:在一般情況下,網站的Cookie並不會影響使用者的安全性,反而會提升使用網站的便利性,網友們不用因噎廢食。(Sony提供) 

欣傳媒記者張志康/特稿
 
社群網站臉書(Facebook)遭用戶提出訴訟,指稱臉書透過Cookie檔案,除追蹤用戶使用網站情況外,還在用戶登出後,持續追蹤用戶網路使用狀況。許多Facebook的用戶因為感到被追蹤,認為隱私受到侵犯。
 
 
其實,這不是臉書第一次被爆出隱私權的糾紛,先前因為廣告濫用用戶資料、隱私條款、實名制等事件,臉書早就被許多網友罵到臭頭。相較之下,這次利用Cookie追蹤用戶網路資料,實在算不上什麼大事情。只不過,事情鬧上美國的法院與美國聯邦貿易委員會(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對臉書來說倒是比較麻煩的一件事。
 


Cookie可視為客戶關係管理系統 

對大多數的網站使用者來說,或許常在設定電腦時看過Cookie選項,但對這個網路常用的機制,相當陌生。其實,簡單來說,所謂的Cookie,可以將其視為網站的客戶關係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統。也就是說,網站為了辨別使用者,而存在使用客戶端上的資料。
 

一般說來,透過Cookie機制,網站可以清楚的辨別使用者的資料,並且透過追蹤用戶在網站上的使用習慣,進行個人化的服務。

舉例來說,當網友們登入Google的頁面時,許多人使用的網址是http://www.google.com,但在台灣的網友們,卻幾乎每次都會被導引到正體中文、而不是英文的網頁上,這就是Cookie的最經典運用。

另外,若消費者透過網路購物平台選購商品,消費者在選購的過程中,Cookie便在無形中起了相當重要的功能。 

假定我們一共在網購網站選購了三項商品,當使用者選購了第一項商品,伺服器在向使用者發送網頁的同時,還會附贈一段Cookie,記錄著那項商品的資訊。當使用者在瀏覽其他網頁的時候,瀏覽器會把Cookie發送給伺服器,告訴網購伺服器消費者選購了那項產品。
 

然後,當使用者選購第二項、第三項商品時,網購的伺服器便會在先前的Cookie裡加上第二、三項商品的資料。在最後結帳時,網購伺服器只要讀取最後的Cookie資訊,便知道使用者選購了那些東西。


擷取其他資訊才是問題


換句話說,自1993年網景(Nescape)前員工Lou Montulli發明Cookie這玩意兒以來,它就一直是網際網路上不可或缺的一環。然而,也有許多不肖的業者透過Cookie來獲取網友除在自己網站以外的資訊。

今年稍早,《華爾街日報》便曾報導,美國史丹福與柏克萊大學研究人員,發現不少受歡迎的大公司網站,開始使用新型的超級Cookie,追蹤瀏覽過該網站的電腦使用者的習慣和動向。而超級Cookie的儲存位置,不同於一般容易被刪除的Cookie路徑,且就算被行家刪除後,超級Cookie還是會再複製使用者的瀏覽紀錄。

在被揭露後,包括微軟等大公司盡速與有損企業形象的偷窺行為畫清界線,紛紛表示自己不知道廣告公司,在自己的網站上使用超級Cookie。對此,美國國會已針對這項議題,立法規範網站,不得濫用Cookie追蹤使用者的瀏覽紀錄。

雖然陸續發生過這麼多亂七八糟的事情,但其實在大多數時候,Cookie的存在並不會對網路使用者造成太大的影響,反而是如果使用者將瀏覽器裡接收Cookie的選項關閉,反而會造成網路使用上的不便。

那麼,難道使用者沒有辦法確保自己使用網路的安全性嗎?其實,針對Cookie這檔子事,使用者還是可以進行一些自保措施。舉例來說,當使用者透過公用電腦或是他人電腦上網後,最好養成手動清除所有上網的記錄以及Cookie的習慣。而若使用自己的電腦,也最好更新到最新版本,並且在Cookie安全性的設定上,選擇高安全性。

當然,如果還有疑慮,使用者最好也養成每周利用防毒軟體與防木馬軟體掃描電腦的習慣,以確保自己電腦與資料的安全性。


http://times.hinet.net/times/article.do?newsid=6230055&option=recreation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馬汀林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